(长春日报记者 毕馨月)“这个风扇我用了10年,有感情了,舍不得扔。多亏你们,不然我还得跑老远花钱修……”7月18日,下注app 东盛街道亚泰社区助残便民服务日摊位刚支起来没多久,“50后”居民张大爷就捧回了修好的台式风扇。他身后,还有几位老邻居怀里抱着“罢工”的电饭煲、台灯在维修区排队,期待志愿者的巧手能让这些老物件重获新生。
“每月18日,咱社区的免费服务雷打不动,来就成,一分钱不用花。”张大爷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东盛亚泰助残志愿者协会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以固定时间凝聚服务惯性
“最近气温高,总觉得睡不好,浑身没劲儿,今天正好让中医给看看。”医生一边仔细把脉,一边询问居民张阿姨的饮食和作息,并给出调理建议。“每个月大家都盼着18日能早点到来,这样的便民服务太方便了,不用跑大医院排队,在家门口就能问诊。”张阿姨的话,道出了居民的集体心声。
东盛亚泰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傅明珍告诉记者,7月18日这场活动是协会与东盛街道亚泰社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丰泰综合门诊联合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协会由一群身残志坚但具备技术专长的残疾人构成,团队从创立之初便把每月18日确定为便民服务日,协会从最初的12人逐渐发展壮大至70余人,今年还获评了全国文明单位。”正像傅明珍所期待的那样,志愿者的每一次俯身服务,都像一束星火点亮周遭,让这场爱心接力汇成燎原之势。
围绕“便民”二字,东盛街道亚泰社区助残便民服务日精心设置修理、服务、咨询三大类项目。其中,修理类涵盖小家电、鞋、自行车等,居民赵阿姨年过八旬,行动不便,志愿者经常上门为她打扫卫生、擦拭玻璃、修理老旧小家电,令她经常感慨“这群孩子就像我的亲人”;服务类包括理发、按摩肩颈、测血糖等;咨询类包含家庭理财、子女教育、保健养生等现场咨询,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十余年来,协会已累计举办200余场次活动,为居民免费修理鞋子4.5万余双、小家电4000余件、理发近2万人次、测量血压3万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生动诠释了志愿者“以残助残,回馈社会”的服务宗旨。
以多样项目回应多元需求
“顺手的事儿,能帮您省点钱、省点事就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名为董兆峰,是协会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尽管身体有残缺,董兆峰却自掏腰包备齐了全套修锁工具,免费帮邻里修理拉锁和锁具。“他的一双巧手修好的哪里只是锁啊?这些搁在咱普通人心里是添堵的琐碎,到了老董这儿都能被他那双巧手‘缝缝补补’修理好,好多别的社区居民总是特意过来找他。”一说起董兆峰,亚泰社区工作人员赞不绝口。而像董兆峰这样的志愿者,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爱与温暖传递得更远。
随着志愿者越来越多,便民服务活动项目逐渐增加、规模也随之扩大,在临街的社区门前举办活动空间不足且影响交通,于是,活动便走进居民小区,在亚泰桃花苑、亚泰杏花苑等轮流举办。后来,不仅亚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周边群众也慕名而来。
应居民所需,活动又跳出社区“围墙”,走进劳动公园、花园广场等人群聚集处。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残疾人、困难家庭和老年人,慢慢扩展为全社区居民,甚至辐射到全社会有需求的群众。阵地越拓越宽,善意也越传越广,如今,街头上出现的那抹熟悉的“志愿红”,早已不是亚泰社区居民的专属福利,而成了更多人心中“有困难找得到帮手”的踏实与温暖。
以多方共建拓展服务深度
“助残便民服务日能形成广泛影响力,离不开东盛街道党工委的全力支持。”傅明珍告诉记者,街道不仅将党员便民服务活动日并入助残便民服务日活动中,还指导社区其他社团融入其中——文体艺术团搭台演出、理论宣讲团开展宣讲、法律援助服务队普法、书画协会献艺,就连辖区内东盛小学师生也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节目,踊跃参加演出演讲,医疗机构还纷纷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每次活动均氛围热烈、场面红火。
如今,这项被群众亲切称为“亚泰社区暖心大集”的活动,不仅是东盛街道亚泰社区打造的助残品牌,更成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正如傅明珍所说:“我们虽然身体残缺,但心中有大爱;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用双手传递温暖。”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守望,这正是东盛街道亚泰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末梢与服务前沿阵地的初心使命。未来,每个“18日”的暖心之约还将继续,关爱的种子也将在基层土壤深深扎根,在千家万户的期盼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长春日报2025年7月25日)
初审:吴泽宇 复审:单国宁 终审:郝欣
主办单位:下注app-六合彩下注app 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